標題:
|
吳火生專欄-人民幣納SDR 實現國際化戰略重要一步
|
單位:
|
工商時報
|
建立日期:
|
2015/11/28
|
內容:
|
2015-11-28 01:47 工商時報 台新投顧董事長吳火生 11月底國際貨幣基金(IMF)董事會議料將決議是否把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若正式被納入,人民幣在全球央行的外匯儲備組合將占有一席之地,朝與美歐主流貨幣並駕齊驅的終極戰略邁出一大步。事實上,馬來西亞、南韓、印尼、瑞士等國央行已在其外匯儲備加入人民幣,歐洲央行也正在研究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
此番人民幣納入SDR象徵意義可能更大於實際,除了反映IMF認可人民幣可自由流通的程度已達標準外,隨著中國躍升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和最大貿易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全球貨幣與金融體系,過往對人民幣有諸多意見的美國也不得不表態支持。
人民幣納入SDR對中國來說是利大於弊,未來人民幣的國際流通量提升,有助於促進中國企業及個人對外貿易、旅行直接使用人民幣,降低匯率風險及成本。然而資本自由流動的同時,匯率穩定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也將受到考驗,所謂「三元悖論」,未來中國央行勢必要為穩定匯率耗用更多的外匯儲備。
不過,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可降低因貿易結算與金融投資而生的外匯儲備需求,並有助於改善目前所持外債的規模與結構,避免因美、歐、日貨幣政策分化而造成的匯率波動。為提升人民幣的流通性,及市場對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商品需求,朝向更為國際化的戰略目標前進,預料中國的下一步將是擴大資本帳開放。
今年中國已允許外國央行、主權基金、國際金融機構等6類境外投資者於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公司債。目前仍以內資交易為主的中國股市也可望受惠,預料未來將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與滬港通等交易額度。另可期待深港通於明年推出,也可能看到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QDII2)由原本僅在上海自貿區內進一步擴大至各省施行。資本帳開放及投資限制逐步解除,則將對海外投資者提供更多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誘因,也為未來A股納入MSCI指數鋪路。
對於全球央行及國際金融機構而言,隨美、歐、日等主流貨幣國家利率長期偏低,人民幣納入SDR為各機構提供外匯儲備、投資組合幣別更為多元化的機會。人民幣納入SDR後,市場估計未來人民幣在全球各國央行外匯儲備的占比,可望由去年底的1.1%,提高至今年底2%,並在5年內達到5%。目前已有72國央行表態將增持人民幣資產,這些央行目前管理的總資產高達6兆美元,未來5年對中國資產的潛在需求預料將達1,800億美元,主要配置在中長期境內人民幣債券,中國債市的市場需求將顯著提高。
至於人民幣匯價後續何去何從?短期而言,今年8月份人行一次性貶值後,受人民幣納入SDR題材預期及央行干預而升值,目前市場普遍認為一旦正式被納入SDR,央行將逐步減少對人民幣匯率的干預,因而可能產生一波貶勢。中期而言,若貶值預期形成,將導致資金大規模流出,為中國人行所不樂見;明年上半年受美國升息與中國本身經濟仍有下行壓力影響,人民幣或許會相形偏弱,但新的SDR組合於明年9月正式生效後,可望加速全球對人民幣資產配置的調整,屆時人民幣將重拾走強動能。長期而言,為達到與美元、歐元並駕齊驅的長期戰略目標,人民幣要成為主流貨幣,勢必不能讓市場對該貨幣有長期偏貶的預期。
對其他貨幣而言,各國央行對人民幣的儲備需求提升,相形對美元等其他貨幣儲備需求就會降低,將可減緩美元升值壓力,美國應無太大阻止的理由。但若要說人民幣中長期要取代美元的地位,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美元在外匯交易和國際外匯儲備佔比仍高,同時其為國際貿易、金融結算計價貨幣角色亦尚難撼動。歐元的發行曾一度看似要衝擊美元的霸權地位,但最終仍無法取代美元在很多方面的主導地位。
隨著中國經濟成長轉型,中國必須努力建立穩定可靠的制度及強而有力的市場監管機制,以提高市場參與者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而與中國鄰近、文化語言相通的台灣,則可在這一波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藉由擁有全球第2大人民幣資金池的優勢,提升相關跨境匯款需求,發展相關人民幣金融商品,力爭成為離岸人民幣的主要中心之一,再朝成為亞太金融中心的目標向前跨一大步。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51128000037&cid=12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