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 首頁 / 最新消息

 

 

 

 

 

標題: 苦藥變洩藥 外銀苦撐待變
單位: 中國時報
建立日期: 2016/01/02
內容: 2016-01-02 01:23 中國時報 黃琮淵/台北報導
 澳盛銀分行搬上7樓,讓3家當年從RTC(金融重建基金)手中接下問題銀行的外銀,在台經營困境浮出檯面。外銀主管講得直接,「當年以為的苦藥變成洩藥」,的確始料未及。

 外銀自2006年以來,透過併購國銀擴張規模,渣打、花旗先後合併竹商銀、僑銀,之後則是透過RTC標售,荷銀併東企、匯豐併中華銀,星展併寶華銀,成為目前5家子行。

 相較於渣打、花旗的合意併購,荷銀、匯豐及星展則還在「8年抗戰」,其中荷銀標下東企後就遇到金融海嘯,先是轉手給RBS(蘇格蘭皇家銀行),最後再賣給澳盛銀。

 主因是接手之後,才發現「洞」太大,像是中華銀的隱形債務,讓匯豐苦不堪言,撤出台灣傳言不斷,金融界更盛傳是金管會多次留人,否則早走了。

 澳盛銀當年合併東企之後,分行數增至22家,原以為可以大展長才,但搬遷效果不彰,只能裁撤,目前只剩下10家,縮減規模居各外銀之冠,壓力可想而知。

 星展吃下的寶華銀,狀況也沒比較好,所幸星展母行金融海嘯受傷不重,口袋也深,還能慢慢熬,付出的代價就是獲利不彰。

 至於花旗、渣打,也不是完全順遂。花旗母行在金融海嘯時遭受重傷,從注資者變成需要子行奧援,導致台灣花旗很難獨善其身,「被迫幫母親還債」;渣打同樣面臨與竹商銀融合問題,合併效益不及當年預期。

 外銀主管直言,雖然不能怪主管機關,但外銀確實還在收爛攤子」,甚至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何時能走出來仍未知,恐怕得靠主管機關多點關愛眼神,才能重拾當年風光。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60102000455&cid=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