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旺報社評》華為成功轉型 給台灣的啟示
|
單位:
|
中時電子報「言論頻道」
|
建立日期:
|
2016/10/05
|
內容:
|
2016/10/5 下午 07:42:16 言論部 智慧手機市場競爭激烈,蘋果、三星、華為三足鼎立已有一段時間,近況似有改變。iPhone 7上市,「果粉」熱情不減,但對產品評價褒貶不一。三星NOTE 7曝出「炸機門」,康復之路曲折。華為卻因無意中幫南非商人「擋彈」而聲名遠揚。似乎就在不經意間,華為已從PC大廠轉型成為手機大廠,年銷售規模超3900億人民幣,擠進世界500強公司,體量是大陸互聯網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的總和。全球智慧手機市場華為已占9.7%份額,居全球前3。
華為狂挖角 拚五年趕超三星 放棄三星 陸人買手機首選華為 從默默無聞到世界手機製造業黑馬,華為靠的是品質。探究其成長之路,可見專注、穩健、清晰的企業價值觀。一、聚焦主航道,互聯網大機會時代,誘惑遍地皆是,小米創始人雷軍曾說,站在風口,一隻豬都能飛起來。但正因如此,心無旁騖更顯可貴。與小米借力互聯網行銷以及多領域跨業發展的策略不同,華為專注做通訊。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曾說:「上不碰應用,下不碰資料」,「上不碰軍工,下不碰機密」。可見華為清醒的戰略定力。
品牌價值不斷走高,但華為至今未上市,98.6%的股權開放給員工。股權激勵機制留住了大量人才,繼而能專注於技術研發與市場開拓。
二、保持戰略投入,知識產權是企業的核心能力。目前華為公司在全世界範圍內累計獲得專利5萬餘件,其中有4成是國際標準組織或歐美國家的專利。專利「爆棚」背後是高投入。過去10年,華為累計投入2400億元用於研發創新。2015年研發經費596億,占銷售收入15%。17萬員工中研發人員占比45%。近3年,約有700名全球尖端科學家加入華為。
保持參與市場競爭所必需的知識產權能力,為華為奠定了業界地位。據大陸知識產權局統計,2015年,華為向蘋果許可專利769件,而蘋果向華為許可了98件專利。華為開始向蘋果收取專利許可使用費。今年,華為對三星提起專利訴訟,這是大陸手機廠商鮮有的主動發起的專利戰。HTC也曾經是Android智能手機的領軍者,滑坡之始正起於專利戰。先是美國裁決HTC部分手機產品侵犯蘋果專利權,再經歷「侵權諾基亞」官司,致使HTC手機在美國、荷蘭、英國、德國遭禁售,業績受重創。
三、定位清晰。相比三星突出的商務功能、蘋果不斷創新的用戶體驗,華為像是中規中矩的選手,但同等價位機型,其品質高出一籌。從功能的流暢度、機身的耐摔度、通訊信號的穩定性、操作介面的便捷度來看,華為「平均分」不錯,綜合質素較高。機型定位也比較合理,從2012年開始,華為走精品路線,將華為榮耀和華為手機品牌拆分,雙線發展。華為手機產品線只保留Mate和P系列以及麥芒系列,主打高端;而華為榮耀則主打2000元左右的市場。這使華為代表作頻出,且各個系列形象穩定。
四、合適行銷。華為不屬於行銷的「高調派」,但出手穩、準。擋彈行銷、專利戰行銷,華為都懂得「借勢」。專利戰有助於打開難啃的美國和歐洲市場,目前,華為手機在波蘭、芬蘭的市場份額均突破了20%。而「擋彈」事件無疑為打開中東、非洲局面做了有利鋪墊。
華為的行銷也因地制宜。為打開澳大利亞市場,華為和當地三大運營商Telstra、Optus、Vodafone展開合作。3大運營商都把華為手機作為其主打產品,消費者迅速知曉了華為。華為還在澳設立了多個產品體驗區。經過不斷堅持,現在華為成了澳大利亞第3大智慧手機製造商。
華為是大陸手機製造行業崛起的一個代表。樂視、小米、魅族、VIVO、OPPO都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閃亮成績單背後,是各國消費者對大陸製造從低價劣質到「高性價比」的印象轉變。這一逆轉離不開時代機遇,也像一部勵志書。任正非曾說,「華為是28年苦難與輝煌,我始終在思考失敗。」
不僅是手機產業,大陸的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甚至許多科技服務,都已站在全球的浪頭尖端,甚至領先全球;大陸從一個勞力密集、生產低階商品的國家,到今日的成果,對台灣那些仍視大陸為「落後國家」、產業技術遠不如台灣的基本教義派而言,是該正視現實,不必再以此錯誤思維堅拒兩岸經貿往來。
對政府與企業界而言,雖然台灣產業近年陷入困頓,應以大陸為師,只要願意投資、努力仍有再起機會;此外,更該進一步強化兩岸彼此的投資與產業合作,不要再重蹈當年「戒急用忍」政策的錯誤。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1005005927-262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