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專家傳真-以開放態度擁抱金融創新 打造台灣成為金融科技島
|
單位:
|
工商時報
|
建立日期:
|
2017/08/09
|
內容:
|
2017年08月09日 04:10 李潤之資誠會計師事務所金融產業服務副營運長
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來襲,挾著創新大旗搶傳統金融產業各項領域,消費金融、保險及投資和財富管理將是未來五年被金融科技顛覆程度最高的領域,社群媒體、新創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是這場變革中最具顛覆性的力量來源。
根據今年資誠針對全球六大地區來自71個國家的1,308位高階主管所作的《全球金融科技調查報告》指出,有88%的金融服務業擔憂將因FinTech公司而流失部份營收,有82% 金融服務業者計畫3到5年增加與FinTech公司合作;在台灣也有近68%的企業將導入FinTech或與相關企業合作,這意味著FinTech與金融產業匯集已成必然趨勢。
驅動金融業與FinTech攜手合作的主因在於,FinTech新創公司興起,金融業有高達24%的營收處於高風險的狀態,金融業需要對FinTech進行深入瞭解,克服傳統技術與和客戶溝通之間的問題,化危機為機會,並為客戶提供多元和優質的服務。舉例來說,透過金融科技簡化客戶與銀行、保險公司與基金經理互動的過程或讓客服人員能即時收集更多客戶的諮詢與查詢紀錄等,進而提供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及服務。
金融科技將從三方面帶來機遇,首先是客戶,金融科技低成本和無遠弗屆的特點,使金融機構得以將客戶群體擴大至從前未獲金融服務覆蓋的群體。第二是產品與服務,客戶的期望已從對產品的追求向體驗至上轉變,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重點,也將從簡單和標準化,轉變為創造個性化的體驗。第三是通路─在未來的五年裡,實體分支機構(如分行)的重要性將逐年下降,而電子通路,尤其是移動通路才是王道。
然而,金融科技的發展也面臨了三方面的挑戰,首先是競爭,競爭的加劇在所難免,不過比這個更重要的是,在互聯網和科技行業存在的「贏家通吃」的模式,在金融業是否可行?其次是監管,監管是一把雙面刃,法規不僅需要與時俱進,更關鍵的是如何在鼓勵創新和控制金融風險間取得平衡?第三是人才,在金融科技的競爭浪潮中,想要獲得優勢,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金融機構應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
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自比特幣(Bitcoin)崛起後,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焦點。根據《全球金融科技調查報告》顯示全球77%金融服務公司計畫於2020年在生產系統中採用區塊鏈技術,台灣業者也表示將於2020年落實區塊鏈平台的作業應用,顯示區塊鏈技術正從實驗階段進入實際生活裡。
區塊鏈應用層面很廣,區塊鏈為使用密碼學方法,一旦數據經過驗證並加入區塊鏈後,就會安全紀錄、儲存和傳輸,可以減少詐賠與增進KYC(Know Your Customer,認識您的客戶),但區塊鏈必須要有規模經濟,因此需要介接各家金融業者的資料,若能由主管機關扮演主導角色,相信很快就能趕上國際水準,甚至超前。
相較其他國家,台灣的金融科技發展若以「積極」、「逐步引導」及「不阻礙」三個層次來說,現階段仍屬於「不阻礙」的層次。新加坡為打造FinTech 生態圈,不僅政府大力支持,宣布未來5年內將投入高達2.25億新幣預算,民間也籌組FinTech聯盟平台,整合產官學力量,目前全球超過300家FinTech新創公司落腳新加坡,數十家跨國金融機構和科技業者也在新加坡設立創新實驗室或研究中心。
為了加速金融科技創新,台灣正推出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也就是在一個風險規模可控制的環境下,提供企業發展新金融服務及產品的實驗場域。行政院版的監理沙盒也就是「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參與業者不再侷限於金融業,只要是利用資訊、網路或其他科技辦理特許金融業務者,都可以適用此條例,在實驗期內享有金融相關法規的豁免,從測試過程中瞭解新金融創新模式為社會帶來的好處與潛藏的風險等;但金管會若發現業者在實驗過程中有重大不利市場或未遵守管理措施等情形時,可以隨時廢止該項實驗。
相較於其他國家或是其他產業,台灣對於金融業管制較為嚴謹,以風險控制、防堵與稽核等觀念為管理核心,建議主管機關能以更開放的態度擁抱金融創新,監理沙盒能早日通過立法院三讀,以建立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機制,打造台灣成為金融科技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09000108-260202
|
|